本文目录一览:
- 1、四大古桥是指哪四个
- 2、中国四大古桥分别是哪四座桥
- 3、四大古桥
- 4、中国的古代四大名桥是什么分别?
- 5、中国四大古桥是哪四座
- 6、我国四大古桥是哪里
四大古桥是指哪四个
中国四大古桥是指:广济桥、赵州桥、卢沟桥、洛阳桥。
广济桥:广济桥全长有五百多米,它始建于南宋,一共花费了57年的时间才建成,它是我国最早的开关式石桥。
赵州桥:是一个石拱桥,它全长50.82米,桥大约有十米宽,上面设有四个小拱。
卢沟桥:全长265米,始建于1189年,它同时也因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地而为人们所熟知。
洛阳桥:梁式古石桥,始建于1053年,现在长约834米。
中国的桥文化以桥梁为实体反映各时代的思想文化成果和科技文化成果。
中国四大古桥分别是哪四座桥
中国四大古桥为广东潮州的广济桥(湘子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和福建的洛阳桥。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与才能。
扩展资料:
中国的桥文化以桥梁为实体反映各时代的思想文化成果和科技文化成果。它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典型标本,显示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
1、桥文化内涵丰富。从政者专注于创造桥梁政治文化。古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清官们的理想,造桥修路是其重要的从政目标,当政者亲自主持造桥是一种优秀的政治文化传统。
2、宗教信仰者在桥梁上注入宗教文化。宗教信徒们为造桥捐款都会在桥上、桥碑留下善男信女的名字。桥梁上的莲花石刻属于佛教文化。八仙纹样则属于道教文化。中国有三教同源之说,古桥中更有三教同桥的文化现象。
3、桥梁工艺设计师在桥梁上创造雕塑艺术的奇葩。工艺师们按照民俗文化的需要设计各式桥饰艺术作品。桥头石狮、各式吸水兽石刻承担着桥梁守护神的角色。桥柱上的狮子石雕、麒麟石雕、大象石雕、葫芦石雕,桥栏石上的双龙戏麒麟、双狮戏绣球石雕等民族传统题材的桥饰各具不同的地方特色。武汉长江大桥栏杆上的铸铁嵌图栏杆更是十分精美,至今仍让人赞不绝口。
4、各类学者、文人都从各个不同角度创造着桥文化。如众多的桥联、桥碑、桥名、桥画、桥梁摄影、桥梁书法、桥梁科学技术理论、桥梁社会科学理论、桥梁专著、桥梁论文、桥梁故事、桥梁文学作品、桥梁影视作品、桥梁网站都是桥梁文化的产品。
5、与桥有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也会给桥文化赋以特定的内涵。如泸定桥有红军强渡的军事文化;卢沟桥有“七七事变”揭开抗战序幕的政治文化;汀泗桥有北伐名将叶挺战功的名人文化等等。
6、桥文化有许多社会学的内容。古代中国社会有全民为铺路修桥捐款,为建桥出义务工的社会公德。有此特殊古桥更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规定。这是古桥伦理文化、民俗文化。古代桥梁经费筹措、管理、使用,桥梁施工、维修管理,古桥建设中的设关卡、设驿站、设码头、设寺庙、设桥亭、建城镇、建市场、建戏台都有特定的方法和规定。
这就是古桥的组织管理文化。桥文化的研究正在催生出桥文化新门类。如桥梁考古学、桥梁旅游经济学、古桥价值评估学、古桥维修保护学、仿古桥梁建筑学等等。这些新的文化门类会带动新的产业门类的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大古桥
四大古桥
一、河北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大跨径石拱桥。这座桥建造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它气势宏伟,造型优美,结构奇特,远远看去,好像初露云端的一轮明月,又像挂在空中的一道雨后彩虹,十分美丽壮观。
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
二、泉州洛阳桥
洛阳桥在今惠安、洛江分界的洛阳江入海口,又名“万安桥”。于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历六年竣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因在江海交汇处造桥,江阔水深,工程艰巨,造桥者首创“筏形基础”以造桥墩,种植牡蛎以固桥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科学创新。
三、北京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城西南13公里、丰台区宛平县城西门外,跨永定河之上,它是北京最古老的石造多孔联拱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1192年)。至今已有八百多的历史。在金代,卢沟河是出入京都南北的交通要津,同时亦是军事要地。该桥曾于元、明两代重新修缮,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因洪水泛滥,冲毁此桥。
桥的东北边的十二丈重新修筑,即今东边算起的第一、第二两孔是重修的,其余各孔则是金代的原始建筑。桥全长212.2米,宽9.3米,计入两端桥堍总长约266.5米。全桥共有11个桥孔,各孔的跨径和高度均不相等。采用两边桥孔小、依次向中央逐渐增大的韵律设计建筑法,形成了优美的桥型。早在金代,此桥就被列为“京师八景”之一。
四、潮州湘子桥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
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至绍定元年(1194年)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
绍熙五年门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亭”,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骠、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年)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中国的古代四大名桥是什么分别?
中国的古代四大名桥是赵州桥、洛阳桥、广济桥、卢沟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宋哲宗赐名,意为“安渡济民”),由著名匠师李春建造。它是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桥,创造了世界之最,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它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此外,赵州桥的雕刻艺术,形态逼真,琢工精致秀丽,也是文物宝库中的艺术珍品。赵州桥有“三绝”:一'绝"是“券”小于半圆,中国习惯上把弧形的桥洞、门洞之类的建筑叫做“券”。一般石桥的券,大都是半圆形。但赵州桥跨度很大,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有37.04米。如果把券修成半圆形,那桥洞就要高18.52米。这样车马行人过桥,就好比越过一座小山,非常费劲。赵州桥的券是小于半圆的一段弧,这既减低了桥的高度,减少了修桥的石料与人工,又使桥体非常美观,很像天上的长虹;二"绝"是“撞”空而不实,券的两肩叫“撞”。一般石桥的撞都用石料砌实,但赵州桥的撞没有砌实,而是在券的两肩各砌一两个弧形的小券。这样桥体增加了四个小券,大约节省了一百八十立方米石料,使桥的重量减轻了大约500吨。而且,当洨河涨水时,一部分水可以从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畅通,又减少了洪水对桥的冲击,保证了桥的安全;三"绝"是洞砌并列式,赵州桥用二十八道小券并列成9.6米宽的大券。可是用并列式砌,各道窄券的石块间没有相互联系,不如纵列式坚固。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在建造赵州桥时,在各道窄券的石块之间加了铁钉,使它们连成了整体。用并列式修造的窄券,即使坏了一个,也不会牵动全局,修补起来容易,而且在修桥时也不影响桥上交通。
洛阳桥: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桥基层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一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人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同时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他们又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把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就是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笫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洛阳桥的建成,不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的南北交流和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大大加快了泉州的发展。洛阳桥附属文物很多,现存的有2座塔、2座亭子、3个祠庙、4 尊武士石像、 20方历代碑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桥南接尾的“蔡忠惠公祠”,这是北宋时为纪念蔡襄的功劳而建造的。祠中有两块大石碑,刻着大书法家蔡襄所撰的《万安桥记 》,记述建桥过程。此碑文章精炼,书法之遒丽,刻功之生动,世称“三绝”。“洛阳潮声”,历来是泉州的十景之一。游客伫立桥上,在松荫下看“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另有一番情趣。 解放后,洛阳桥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旧桥,60年代于旧桥西面又架了一座新桥,供机动车辆行驶以减少旧桥的压力。近年,政府又拨巨资重修洛阳桥,气派非凡。如今新旧桥并驾江上,连同新建的铁路桥,如三虹卧波,连峰齐美 ,十分壮观。
广济桥:梁舟结合,刚柔相济,有动有静,起伏变化,是广济桥的一大特色。其东、西段是重瓴联阁、联芳济美的梁桥,中间是“舳舻编连、龙卧虹跨”的浮桥。这简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风景线。清乾隆间有诗赞道:“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湘桥春涨”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从结构上说,梁舟结合,实开世界上启闭式桥梁之先河。启闭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航、排洪,正如《粤囊》记载:“潮州东门外济川桥……晨夕两开,以通舟棋。”而每当韩江发洪水,又可解开浮桥,让汹涌澎湃的洪流倾泻。还有关卡的作用,“郡县以广济桥为盐船所必经,乃始榷取盐税”。后来,上级甚至派人与潮州府共管,方志有载:“清雍正三年(1725),由盐运同驻潮州与知府分管桥务,东岸属运同掣放引盐,西岸属潮州府稽查关税。” 广济桥草创阶段,便有筑亭、“覆华屋”于桥墩上的举措,并冠以“冰壶”、“玉鉴”等美称。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除了在500多米长的桥上建造百二十六间亭屋之外,还在各个桥墩上修筑楼台,并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驷、飞跃、涉川、右通、左达、济川、云衢、冰壶、小蓬莱、凤麟洲、摘星、凌波、飞虹、观滟、浥翠、澄鉴、升仙、仰韩为名。至此,桥楼之设,乃造其极。诚如明代李龄在《广济赋》中所云:“方文一楼、十丈一阁,华税彤撩,雕榜金桷,曲栏横槛,丹漆黝垩,鳞瓦参差,檐牙高啄……”古代岭南风雨桥是常见的,但规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装饰如此之美,确实是世罕其匹。
卢沟桥:卢沟桥东西长266.5米,南北宽7.3米,全用白石砌成,有桥拱11个,桥墩10个;桥畔有石碑两座:一座记载着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重修卢沟桥的经过;另一座上是清乾隆皇帝亲题的“卢沟晓月”四字。“卢沟晓月”是“燕京八景”之一,看晓月要在黎明时分,站在古桥上,凭栏远眺,西山叠翠,月色妩媚。桥两旁有281根汉白玉栏杆,每根柱头上都有雕工精巧、神态各异的石狮,或静卧,或嬉戏,或张牙舞爪,更有许多小狮子,或爬在雄狮背上,或偎在母狮膝下;这些大小石狮共501个,分别雕于金、元、明、清四个朝代。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响起了第一声抗日炮声,民族解放战争在此揭开序幕。1987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落成。纪念馆台阶上有一座高4米的艺术雕塑----《狮醒》,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中国四大古桥是哪四座
中国四大古桥是广东潮州的广济桥(湘子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和福建泉州的洛阳桥。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岵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桥梁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修建了数以万计奇巧壮丽的桥梁,这些桥梁横跨在山水之间,便利了交通,装点了河山,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我国古桥先有梁桥,后有浮桥和索桥,拱桥最晚出现。
我国四大古桥是哪里
分类: 交通/旅游
解析:
我国的四大古桥是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芦沟桥、福建的洛阳桥和广东的湘子桥。
1.赵州桥: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石拱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的校河上,为隋代开皇大业年间(公元590一608年)李春创建。桥梁全长50.82米,桥面宽约10米,跨径37。02米,拱圈矢高7.23米,由28条并列的石条组成,弧形平缓,上设四个小拱。新中国建立后按最初桥样进行了全面的修缮。
2、芦沟桥:芦沟桥一称“卢沟桥”,位于北京至周口店的公路与永定河的交汇处,始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该桥全长265米,宽约8米,由11孔石拱组成。桥旁建有石栏,其上共有精刻石狮485个。“芦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芦沟桥又以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地而载于史册。
3.洛阳桥:洛阳桥一称“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约10公里的洛阳万安渡口,为著名的梁式古石桥,始建于北宋皇桔五年(公元1053年),历时六年零八个月,由北宋名臣蔡襄主持修建。桥原字长约1200米,宽约5米(现长834米、宽7米),有桥墩46座、扶栏500个,栏上精楼石狮28米,有石亭7座:石塔9座(现存石亭1座、石塔3座),其规模宏大。
4.湘子桥:湘子桥又名广济桥,坐落在潮州城东,横跨韩江,全长500多米,因传有韩愈的侄孙韩湘子手书“洪水止此”的石碣竖于桥畔,故名。湘子桥始建于南宋,历时57年建成,东西两段共18墩,桥墩用花岗岩块铆榫砌成。东西桥墩之间江水湍急,未能合拢,只能用小舟摆渡。到明代中期增筑一墩,缩短了未合拢部分的距离,改用18艘梭船联成浮桥,贯通东西,便成了“十八梭船扩四洲”。浮桥能开能合,随潮升降,为我国最早的一座开关式石桥。明代此桥大修过五次,并在桥墩上建起了各具特色的望楼,遂出现了“广济桥上甘四楼”的景致。清雍正时又在浮桥两端桥墩上置铁牛两只,牛背上镌“镇桥御水”四字。道光时洪水毁东岸桥墩,墩上铁牛坠入江中。1958年大桥改建,加固日桥墩,新建十九孔钢筋混凝土“T”字形梁,中间原浮桥部分增建三孔钢桁架及两个高桩承台式桥梁,广济桥自此成为通衢大桥。1976年又进行过扩建,原7米宽的桥面全部作车行道,另在桥两侧会拓宽2米作人行道。1980年重铸铁牛一只置于桥上。“湘桥春涨”为潮州八景之一。
另为四大名桥还有:
(1) 安济桥(河北赵县) (2) 洛阳桥(福建泉州) (3) 宝带桥(江苏苏州) (4) 灞桥(陕西西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