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军机处是谁设立的?
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
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
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
主要特点
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的值房称为“军机堂”,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章京的值房,最初仅屋一间半、后来才有屋五间。
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
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
军机处是哪个朝代设立的
军机处是清朝设立的。
军机处作为清代最重要、存在时间最长的中央最高辅弼机构,在成立时间上,学术界尚有分歧,有雍正四年、七年、八年、十年说。
大部分学者认为,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对西北准噶尔用兵,为方便皇帝随时召见大臣研究军政大事并能保守军事机密,在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作为临时军事指挥机构。雍正十年(1732年)军机房正式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任职者
军机处任职者无定员,最多时6、7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设首席军机大臣,或称领班军机大臣,通称大军机,一般由满族亲王或大学士担任。
其余任职者按资历地位、官品高低及在军机处任职先后分别为军机大臣、军机处行走、军机处学习行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等。
其僚属称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文书档案,票拟一般章奏,通称小军机。军机大臣须每天值班,等候皇帝随时召见。当天必须处理完毕每天由下面送达的奏章,以保证军机处处理政务的极高效率。宣统三年(1911年)责任内阁成立后军机处撤销。
军机处是哪个皇帝设立的
雍正设立的雍正帝准备对准噶尔部用兵,雍正七年(1729年)正式出兵。为及时处理军报,始设军机房,清乾隆即位后,改称总理处,三年(1738年)始名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无定额,均为兼职。军机大臣由皇帝亲信的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中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八日,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下令裁撤旧设内阁及军机处,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自此实行了180余年的军机处被废除。

军机处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需要强调,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

军机处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军机处已不再是单纯的军事机构,逐渐演变为清代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统治中心,其地位远高于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
军机处是哪位皇帝设置的?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军机处最早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战事而设立的,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常设机关,一直到清末。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朝皇帝进一步掌握军权,掌握各地军队,而且对行政权力也更深化掌握,当时主要是雍正帝虽然取得皇位,但处于其他分封王爷的权力架空,雍正帝不得已才建立的
历史上谁设立了军机处
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由于其是雍正时期的产物(总理军机处),不准是哪个大臣的发明创造,我们现在都认为是雍正帝创立了总理军机处。乾隆改名简称军机处,我还是认为是雍正帝创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