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祭天大典如何进行?
- 2、祭天典礼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 3、现在还有祭天大典吗
- 4、古代皇帝祭天仪式的顺序
祭天大典如何进行?
坤宁宫在故宫内庭的最后边,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建,改为祭神场所。每
天的朝祭、夕祭、月祭、报祭、大祭,均在坤宁宫举行。吴振棫《养吉斋从录》载:“坤宁宫广九楹,每岁正月、
十月、祀神于此。赐王公大臣吃肉,至朝祭夕祭,则每日皆然。宫内西大炕供朝祭神位,此炕供夕祭神位”[15].
堂子是清代专门建立的祭天或出师告祗、祭马神、田苗神的地方。《大清会典事例。堂子规制》载:“顺治元
年,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玉河桥东。祭神殿五间,南向;上覆黄琉璃瓦,前为拜天圆殿,八面棂扉,北向;东南
上殿三间,南向。内垣一重,门三间,西向。门外西南,祭神房三间,北向。门西直北,为街门三,闲以朱栅。外
垣一重,乾隆三年准奏,增设堂子祭神殿。黄纱灯四座,圆殿黄纱灯四座,大门红灯四座,甬道红灯二十八座。昭
梿《啸亭杂录》载:”国家起自辽沈,有设竿祭天之礼,又总祀社稷诸神祗于静空,名曰:“堂子‘……既定鼎中
原,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建祭神殿于正中,既汇祀诸神祗者,南向前为拜天圆殿,殿南正中第一重为设大内致祭
立杆石座次。”吴振棫《养吉斋从录》也说:“顺治元年,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玉河桥东。元旦必先致祭于此,
其祭为国朝循用旧制,历代祀典所无。又康熙年间,定祭堂子,汉官不随往,故汉官无知者。询之满洲官,亦不能
言其详,惟会典诸书所载。……祭神殿南向,拜天圆殿北向,上神殿南向,上神殿即尚锡神亭。”堂子建制洋见
“堂子图”。
3 、清代宫廷祭神祭天时间
清代宫廷萨满祭祀既承袭民间传统,循用旧制,又根据需要对祭祀时间加以相对的固定,一般分常祭、月祭、
报祭、大祭几种,还有些祭祀时间不固定,临时变通。
元旦。皇帝亲诣堂子圆殿行拜天礼。明末皇太极崇德元年规定:“每年元旦,躬率亲王以下,副都统以上,外
藩来朝王等,诣堂子上香。行三跪九拜礼。”[16]之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均规定元旦祭天,仪礼更加完备,
堂子祀典,载入内务府会典。
常祭。指朝祭和夕祭。每天早晚由司祝主持祭祀。地点在坤宁宫。朝祭以寅时,夕祭以申时。
月祭。正月初二,其余各月在初一日。崇德元年规定,亲王以下,贝子以上,每府委官一人,前期斋戒,是日
诣堂子供献,皇帝不亲往。月祭翌日,即每月初二日于坤宁宫举行祭天礼。
报祭。每岁春秋二季立杆大祭前期二日,于坤宁宫举行。
大祭。又称立杆大祭。时间在每年季春、季秋月朔日,或二、四、八、十月朔日,或上旬诹吉,在堂子祭天神。
四月八日,又称浴佛日,奉神于堂子,大内及各旗佐领,军民人等,不祈祷、不祭神、禁屠宰、不理刑名。
此外,春夏秋冬四季举行献神祭,春秋二季举行马神祭,共祭两天,正日为御马祭,次日为御马场牧群繁息祭。
祈福祭祭佛立佛多,鄂漠锡玛玛,时间在朝夕,与朝祭、夕祭同。皇帝亲征或派大将出征,告祭堂子,时间并不固
定。
4 、清代宫廷祭祀中的神职人员。
清代宫廷祭祀主要由司祝萨满担任,而且主要用女萨满,保留了满族古老的习俗。据《满洲祭神家天典祀。汇
记满洲祭祀故事》载,满洲各姓祭神,或用女萨满,也有用男萨满的。自大内以下,闲散宗室觉罗,以至伊尔根觉
罗,锡林觉罗姓之满族人,俱用女萨满主持祭祀。清初,内廷主位及王等福晋,皆有为萨满者。今大内祭祀,仍选
择觉罗大臣官员之命妇为萨满,以承祭祀。至于居住在宫内的皇子,居住在紫禁城里的皇子,或已分府之皇子,也
都要选择女萨满主持祭祀。其中,宫内皇子,在坤宁宫祭神,用觉罗萨满。紫禁城皇子,则于上三旗包衣,佐领管
领下之觉罗或异姓大臣官员,闲散满族人等妻室内选择萨满,主持祭祀。分府皇子及王贝勒贝子公等,俱于各该属
旗包衣、住领管领下之觉罗,或异姓大臣官员,闲散满族人等妻室内选择萨满,主持祭祀。如属下并无承担萨满的
人,也可从管辖内的满族妇女中选择。自公侯伯大臣官员以下,以致闲散满洲用女萨满祭祀者,俱从本族内选择。
如实在不能选出,也可不用萨满,只仿照萨满祭神之例,由本家家长叩头以祭。
清代对于家神员役也有一定规定,所有这些员役,都是萨满的助手。顺治元年规定,坤宁官家神殿设司俎官五
人,司俎执事十八人,宰牲十人,掌籍三人,服役二十人,赞祀女官长(即萨满)二人,赞祀女官(均于上三旗觉
罗命妇内选取)十人,司香妇长六人,司香妇二十四人,掌爨妇长三人,掌爨妇十六人,碓房妇长六人,碓房妇三
十一人,首领太监三人,内正八品二人,未八流(今改正八品)一人,太监二十六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规定
赞祀女官增加至十二人。另外,堂子员役,主要是守护,由礼部选补。从这些员役配备中,可知清代宫廷的祭神、
祭天活动,主要由妇女担任,沿习了女真以来的古俗,女萨满的地位远高手男萨满。
萨满的主要职责是主持祭仪并诵祷神词。萨满神词在祭祀中又是最重要的。乾隆降旨编篡《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的目的也在于保存赞祝之词,怕其失传和淆舛。经过整理、翻译的萨满词同作为《祝词篇》保存下来,其中包括
了:一、堂子亭式殿祭祀祝词(正月初一日,每月初三日,大祭、浴佛、为所乘马祭祀时用)。
二、尚锡神享管领祝词(每月初一日,大祭、浴佛时用)
三、坤宁宫祭祀祝词(月祭、常祭、报祭、大祭、祈福祭、为所乘马祭,为牧群繁息祭用)。其中包括:
朝祭诵神歌祷词
朝祭灌酒于猪耳祷词
朝祭供肉祷词
夕祭坐于杌上诵神歌祈请词
初次诵神歌祷词
二次诵神歌祷词
末次诵神歌祷词
诵神歌祷祝后跪祝词
夕祭灌酒于猪耳祷词
夕祭供肉祝词
背灯祭初次向神铃诵神歌祈请词
二次摇神铃诵神歌祭词
二次向腰铃诵神歌祈请词
四次摇腰铃诵神歌诗词
四、月祭及大祭翌日祭天赞词
五、每岁春夏秋冬献神祝词
其中包括:
朝祭神前祷词
夕祭神前祷词
六、献鲜背灯祭祈祝词
七、树杨柳枝求福祝词,为婴儿求福祝词,
户外对柳枝举扬神箭诵神歌祷词
八、堂子立杆大祭祷词
堂子飨殿内祝词
堂子亭式殿内祝词
九、四月初八浴佛祝词
堂子飨殿内祝词
堂子亭式殿内祝词
十、祭马神室内祭祀祝词
以上萨满神词包括了祝词、赞词、诗词,用于不同的神祗、场合和目的。以往熟练和有经验的萨满,都能根据
祭神、祭天等的需要,即兴编著诗词和祝赞词,但因原来的萨满神词系口耳相传,难免产生误传和变异,“字音渐
消,转异其本”[17]的现象经常发生。甚至连那些所供奉的神祗也只知其音,不知其为何神。
祭天典礼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祭天典礼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从明时到清初,演变为圜丘祭天、孟春祈谷,皇帝均从天坛西外坛门进入,至清乾隆十六年,又新开了一处外坛门。从此,这两门有了分工,即皇帝祈谷仍走原来北边的门,而冬至祭天则要走新开的南门。
祭天时,在天坛圜丘上层北面设圆形蓝缎幄帐,只供皇天上帝神位。两侧设长方形幄帐,供皇帝列祖列宗配位,其余日、月、星辰、雷、雨、云各从位设帐于中层两侧供奉。每年冬至那天的日出前,皇帝都来此致祭。
皇帝到圜丘祀天,需先在坛东南的幕次内更换祭服,还要脱去鞋子,然后才能登坛行礼。其他如导驾、赞礼、读祝、陪祀、分献等官员,也都一律脱鞋后,方可登坛供事。
至于坛下的协律郎、乐舞生们,虽不能登坛,但也都是要脱鞋后就位执事。祭祀终了,再重新把鞋穿好。这一制度,从洪武八年起实行至嘉靖十七年,即明代重又恢复“天地分祀”之后,才取消。
明代皇帝到圜丘祭天,要手执一种上尖下方的称为“圭”的玉质礼器,。
天子在祭祀前两天,要去查看祭祀所用的牺牲和器皿。祭祀前一天,有关部门把祭祀用的一切物品都要陈设停当。
神位正中为皇天上帝,两侧配亨祖先以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诸神,神位前摆放登、笾、豆、簋、尊、爵等礼器,分别盛有各种祭食。
祭天仪式从冬至日拂晓开始,因为从冬至这天夜里阳气开始逐渐增强,而阳气促使万物滋生繁衍。由于仪式在拂晓举行,所以天坛圜丘坛内墙外面西南方向有灯杆,上面悬挂大灯笼,叫做天灯,照得坛内通明。
皇帝从斋宫坐车来到事先搭好的大帷幕内更换衮冕,然后就位。整个仪式在赞礼官的指挥下进行。祭天大典分为迎神、奠玉帛、进俎、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撒豆、送神、望燎九项程序,直至祭品焚完才算结束。
祭祀过程中,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不断跪拜行礼。赞礼官高声唱和,人们随之做相应的动作。在赞礼官的唱和下,《中和之曲》奏响,然后郊社令把燎坛上的柴草点燃,焚烧牺牲,随着烟雾飘飘而起,祭品也就意味着送到了上天那里。
皇帝行完拜礼后,走到盥洗位把手里的圭插在腰间,先净手,拿出圭,走上祭坛。《肃和之曲》随之奏响,皇帝跪在皇天上帝的神位前,再搢圭,三上香,奠太帛,出圭,行再拜礼,回到原位。开始奏《凝和之曲》,皇帝到神位前搢圭,奠俎,出圭,回到原位。
接着行初献礼,皇帝走到爵先位,搢圭,洗爵,擦爵,交给执事者,出圭。又走到酒奠所,搢圭,执爵承酒,交给执事者,出圭。
当《寿和之典》响起,随之跳武功之舞,皇帝在神位前下跪,搢圭,上香,祭酒,奠爵,出圭。读祝官读完祝文后,皇帝俯身下拜,起身,再拜,然后回到原位。
亚献礼在《豫和之曲》与文德之舞中进行,行终献礼时奏《熙和之曲》。亚献礼和终献礼与初献礼仪式相同,但不读祝文。
在赞礼官“饮福受胙”的唱和声中,皇帝再次走上祭坛,在饮福位行再拜礼,下跪,搢圭,接过爵,祭酒,饮福酒,把爵放在坫上。然后从奉胙官手中接过胙,交给执事者,出圭,下拜,起身,再拜,回到原位。
随之《雍和之曲》响起,掌祭官把豆撤下,在《安和之曲》中送神,皇帝行再拜礼走到望燎位,在《时和之曲》声中看着焚燎祝版丝帛。
至此礼毕,皇帝回到大帷幕中,脱去衮冕,全部祭天仪式才宣告结束。
天坛祭天的音乐主要是中和韶乐,它是一种集礼、乐、歌、舞为一体的皇家祭祀音乐。中和来自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儒家认为,人的修养能达到中和境界,就会产生“万物位焉,万物育焉”的神秘效果。
韶乐即美好的音乐。相传舜制的音乐为韶。中和韶乐即最美好的音乐,用于祭祀和大朝会﹑大宴飨。
顺治元年议定,祭天地、太庙、社稷,都要用中和韶乐,亦称宫廷雅乐,它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和宴会乐。朝会乐、宴会乐只有奏乐而无演唱和舞蹈。祭祀乐就包括了演奏、演唱和舞蹈。
根据《钦定大清通礼》和《钦定大清会典》记载,《中和韶乐》包括祭祀乐曲七段:《肇平之章》、《兴平之章》、《崇平之章》、《恬平之章》、《淳平之章》、《臣平之章》和《和佑之章》。
天坛祭祀时用的中和韶乐,还包括文德舞和武功舞。用文德舞时,舞生执雉羽和古管乐器龠,动作文质彬彬,雍容有仪,却又活泼矫健,富有激情。
舞武功舞时,舞生手执干、戚。传说炎帝时,刑天为表现两军厮杀时激烈的场景,高扬本部将士浴血奋战的斗志,做干戚舞。后人们把刑天舞干戚看作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象征。
文舞和武舞相互陪衬、相互制约,进而取得武而不野、文而不弱的中和效果。在天坛祭天时,初献用武舞,亚献、终献用文舞,以体现祭祀礼仪的庄重。
在历史上,天坛的祭天乐舞的也曾经发生了不少次变化。在明朝时,当时的嘉靖等多位皇帝普遍崇信道教,祭天乐舞生也由道士担任。
到了清朝,由道士担任舞生的习惯开始发生了变化。乾隆七年,皇帝明确下诏严禁神乐观乐官习道教,不愿从业的人削籍为民。诏书下达后,神乐观中的道士尽遭驱逐。
从此,神乐观没有了道士,旋即被更名为神乐所,相应的职官即由知观改为知所,祭祀乐舞生也改而选用年少俊秀的八旗子弟充任,由朝廷派协律郎对祭天乐舞生进行培训。
乾隆十九年,神乐所又改神乐署。鼎盛时期,署内有乐舞生3000多人。
祭天大典非常神圣,非常隆重,可谓朝野关注,这就要求祭祀过程不能出一点差错。因此,祭祀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明确的规定。
每当祭日来临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不管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亦在所不惜。常规的准备包括对天坛内各种建筑及其设施,进行全面的大修葺,修整从紫禁城至天坛皇帝祭天经过的各条街道等。
大典的前5日,要派亲王专门到牺牲所,察看为祭天时屠宰而准备的牲畜。大典前3日,皇帝开始斋戒。前两日,书写好祝版上的祝文。
大典前一日宰好牲畜,制作好祭品,整理神库祭器;皇帝阅祝版,到皇穹宇上香,到圜丘坛看神位,去神库视边豆,到神厨视牲,然后回到斋宫斋戒。
大典前夜,由太常寺卿率部下,安排好神牌位、供器、祭品,乐部就绪乐队陈设,最后由礼部侍郎进行全面检查。
天坛的圜丘坛专门用于祭天,台上不建房屋,对空而祭,称为露祭。祭天陈设讲究,祭品丰富,规矩严明。
在圜丘坛共设七组神位,每组神位都用天青缎子搭成临时的神幄。上层圆心石北侧正面设主位皇天上帝神牌位,其神幄呈多边圆锥形。
圜丘坛第二层坛面的东西两侧为从位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牌位,神幄为长方形;神位前摆列着玉、帛以及整牛、整羊、整猪和酒、果、菜肴等大量供品。单是盛放祭品的器皿和所用的各种礼器,就达700多件。
上层圆心石南侧设祝案,皇帝的拜位设于上、中两层平台的正南方。圜丘坛正南台阶下东西两侧,陈设着编磬、编钟、镈钟等16种,60多件乐器组成的中和韶乐,排列整齐,肃穆壮观。
时辰一到,斋宫鸣太和钟,皇帝起驾至圜丘坛,钟声止,鼓乐声起,大典正式开始。
此时,圜丘坛东南燔牛犊,西南悬天灯,烟云缥缈,烛影摇红,给人以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
祭天大典,是封建皇帝展现“君权神授”思想,显示“天子”神圣权威所玩弄的一种把戏。为了达到其宣扬神权以维护皇权的目的,举行大典时要求所有从事人员不得有任何差错,否则要予严惩。
在《大清律》中就曾明文规定:每逢祭祀,于陈祭器之后,即令御史会同太常寺官遍行巡查,凡陪祀执事各官,如有在坛庙内涕唾、咳嗽、谈笑、喧哗者,无论宗室、觉罗、大臣、官员,即指名题参。因此,凡随祭人员无一不是诚惶诚恐,胆战心惊的。
天坛祭祀牌位
现在还有祭天大典吗
有。
祭天是古代的重大祭祀,不同民族的有各不相同的祭天仪式。起源于上古时期。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祭天仪式通常由天子主持。
祭天典礼包括择吉日、题请、涤牲、省牲、演礼、斋戒、上香、视笾豆、视牲、行礼、庆成等多项仪程。郑重声明:回答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古代皇帝祭天仪式的顺序
祭天仪式顺序:
1、仪式的第一项是迎神,燔柴炉内升烟火,表达了将人间敬天之意传于上天的寓意。
2、回拜位后,对诸神行三跪九拜礼。
3、迎神后为奠玉帛,即向天神、祖宗进献玉、帛。
4、第三个顺序是进俎。
5、接下来行初献礼。
6、初献之后行亚献和终献礼。
扩展资料
祭天的原因:
天有天之道,地有地之道,人有人道。天之道在“始万物”,地之道在“生万物”。
在天地万物之中,人应该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祭天就是提醒人们要“顺天时、合地理”,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天确实有一种神圣性,人对天应该有一种敬畏感,这一点在宗教情感里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表现。
人间的帝王要在天帝面前俯首称臣,必须对天帝表示尊敬,必须有一定的礼仪和供奉。皇帝是天子,就必须要与上天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这样祭天就成了皇帝与上天对话的一个平台。在这里,帝王得到上天的授权来统治万民,并传达上天的意志。
所以,与上天对话,是皇帝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而皇帝与上天对话的方式就是各种祭祀活动。即使今天,人们站立在圜丘中央仰望苍穹,也会感觉到与天堂的接近。
皇帝既是受命于“天”,又必须是当“运”的兴盛者。所以,当中国人跪下来恭听最高指示时,总会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祭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